從 ISMS 到 ISO 42001:建構可被信任的 AI 系統治理架構


作者:王登右 產品經理 | 發布時間:2025-04-01 00:00

在大型語言模型(LLM)廣泛應用於文章生成、客服對話、內部知識擷取與自動化建議後,AI 系統逐漸從「工具」演變為「行為參與者」,甚至在某些場景中形同具備主動判斷能力的虛擬同事。然而,當組織將越來越多決策與互動流程交由 AI 系統支援,單靠傳統資安框架,是否足以應對其所帶來的風險與挑戰?

答案是:不能。

一、AI 風險不是只有外部威脅,而是本身行為的不確定

資安標準強調「防護」與「監控」,如防火牆設置、弱點掃描、入侵偵測、事件通報等機制,主體邏輯是「防堵外來威脅」與「掌握系統穩定性」。但 AI 不一樣。許多 LLM 模型採用自監督式學習與大規模語料蒐集,其行為不再只是靜態指令的反應,而是動態理解上下文、自行組織語意、生成新內容。風險,往往並非源自外部入侵,而是來自模型在語境壓力下產生的錯誤推論、偏誤詮釋、乃至濫權行為。

例如: AI 可能會在無授權情況下「自動生成」含有個資的範本、對提問者給出偏見回應、甚至在未經核可下修改或推論業務決策。這些行為,很難用資安工具即時察覺,卻可能對組織聲譽、合法性與決策品質造成實質損害。

二、資料風險不只在儲存,而是在輸出與問責鏈斷裂

傳統資安常關注「資料不外洩」、「機密不流失」,但在 AI 系統中,資料不再只是被儲存與讀取,而是被「理解」與「重組」後輸出。例如:模型可能會將內部資料中的資訊片段進行邏輯拼裝,再加上上下文補充,最終產生某種「看似合理、實則虛構」的結論。

更嚴重的是,這類內容通常缺乏出處說明、語意來源追溯與模型邏輯解釋,也因此無法清楚告知風險承擔者「為什麼會這樣回答」。一旦輸出錯誤、誤導、歧視或違法,組織將無從問責,也無法確保是否同樣錯誤會再次發生。

三、AI 治理視角:從預防「失控」到確保「可信」

AI 治理的目的,不是讓 AI 永不出錯,而是讓 AI 錯誤時組織能夠察覺、解釋、應變與修正。

這就是 AIMS(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nagement System,人工智慧管理系統)的核心精神。AIMS 強調的不只是開發流程控管,而是從 AI 專案啟動開始,到模型部署、使用、評估、再訓練、下架等每個階段,都建立起系統性的風險辨識與行為可控性制度。

ISO/IEC 42001 則是第一套基於此精神所制定的國際標準,讓企業能透過標準化的框架,將可信任(Trustworthiness)原則融入整個 AI 系統生命週期中。它不僅包括對 AI 技術層面的要求,也要求組織建立角色分工、利害關係人告知、風險等級分級管理、可解釋性機制設計、與異常輸出處理等。

四、如何在組織中落實 AIMS 與 ISO 42001?

導入 ISO 42001 不等於建立新部門,而是讓現有治理架構「升級」。針對不同規模與成熟度的組織,可以分階段推進:

1.    辨識風險點:列出所有涉及 AI 的應用場景,分析輸入與輸出類型、潛在影響與敏感度。

2.    建構角色權責:明確由誰負責 AI 模型管理、輸出審查、異常通報、合規審核。

3.  建立輸出監控與模型說明機制:強化模型行為追蹤能力,保留解釋記錄與風險日誌。

4.    制定內部 AI 使用政策與使用者培訓計畫:不只是資安教育,更需涵蓋 AI 行為理解與風險通報管道。

這些步驟,不但可提高組織整體風險意識,更有助於與外部利害關係人(如政府、顧客、供應鏈夥伴)建立信任基礎。

五、可信任的 AI 不是自然生成,而是制度培養

AI 系統再強大,也終究是反映人類與組織賦予它的架構與限制。若沒有結構化治理制度,即便模型本身表現優秀,其風險也將像未控的洪水,隨時可能衝破既有的防線。

因此,「使用 AI」與「治理 AI」之間,不應只有距離,更應有方法。ISO/IEC 42001 正是幫助組織補上這道治理鴻溝的最佳橋梁。

與其說它是一套「新標準」,不如說它是一張幫助組織穿越 AI 治理迷霧的地圖,引導組織沿著可信任與負責任的方向穩健前行,讓 AI 技術應用真正與組織價值與責任接軌。

下一步,你的組織準備好管理 AI 了嗎?


...